今年以来自己花在线上课程的时间多了很多,即使自己很久之前就开始在网上开始上课。花那么多时间在线上课程也是除了忙碌的工作之外导致写 blog 频率减少的原因之一……
在不同的网站与课程之间度过了一些时间之后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至少,能多知道一点东西,总不会是坏事。
为什么在这样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拿时间特地出来学一些什么东西的话,原因还是有一些。当然这里说的学习,指的是系统地了解某个领域或者习得某种技能,而不是碎片了的蜻蜓点水。
自己并不觉得离开了学校就意味着这种系统学习的结束——这点和我老爸的看法还是不一样的——能知道得更多,习得更多的技能,看待世界的视角也会随之改变,能够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正如自己会一点法语然后在看达芬奇密码原版的时候就可以体会到个中法语英语切换的时候那种奇妙之处,会一点设计的东西就会在平时做各种文档的时候做得整洁美观一些,诸如此类的额外加成对于自己来说很吸引。
另外就是最近这年开始明显察觉到的,自己的思维在固化在减缓。长期在这种不允许出错的工作环境中墨守成规地按照固有的方法去行事,即便已经对项目的运作了如指掌,也只是能在这里面深入了解而已了。除此之外,工作的性质本身就要求我不断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经常被打断,这样的一个副作用就是经常忘记接下来要做什么,或者是之前自己在做什么,即使现在已经在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提高效率。所以自己就想趁着学习平时没接触的东西来让自己的头脑运动灵活起来,不要总是局限在某个行业某些内容当中。
当然还有一个理由是这些线上课程网站的 Statement of Accomplishment, 内容相符的话在简历上也是可以添上一笔的。
现在的门户网站不配备一个公开课频道似乎都不好意思,不过自己使用的并不是这些只是视频看完了就结束了的站点,而是专门的线上课程网站。
自己第一个接触的是 Khan Academy, 上的是它的统计学课程。
Khan Academy 上面的课程很多,偏重于理工科方面,而且每一个课程里面内容也很翔实;换一句话来说,看到一个课程要看完那么多视频才能完成也会有着很大压力。当然课程本身因为有着这么长的内容,instructor 也得以用很丰富的例子去说明各种概念,课程之间的条理性与继承关系也很不错。
当时的 Khan Academy 没有互动,也是只有观看的视频;因为视频都放置在 YouTube 上面所以平时要用也很不便,因此也已经长期没有去继续那个只是开始了一点的课程。
之后自己尝试的是 Udacity, 依然是统计学课程。
与 Khan Academy 不一样,Udacity 的课程少而精,目前只有数学、计算机与商业方面的课程而已。每个课程都有标注难度,这个功能虽然很小但让人觉得很贴心。
Udacity 的课程有互动功能,在上课的过程当中会有不定时的 quiz 出现来帮助巩固刚刚说讲过的内容。这样的小互动会让人更加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光看着视频最后昏昏欲睡。课程结束了之后是可以获得 Statement of Accomplishment 的。唯一不便的是视频也是放置在 YouTube 上面,虽然后来视频已经可以另外下载了。
而现在花时间很多的是 Coursera, 最近也挺红火的线上课程网站。
Khan Academy 和 Udacity 的课程就摆在那里,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去上;与之相反,Coursera 就有固定的安排,特定的课程在特定的时候才会出现,所以这个时间上面的紧迫感也是自己不得不在这上面花时间的缘故。Coursera 更加有课程的感觉:特定的时间有着特定的课程,在这个大概 10 个星期的课程当中也有着定时要完成的作业,最后还会有期末的考试,这一切结束了通过考核才能获得 Statement of Accomplishment. 当然这样的时间限制会让很多人和我一样不得不赶着课程与作业,所以讨论区的氛围也是十分浓厚,这个也是上面两个网站不能比的。
在 Coursera 的第一个课程不是统计学,因为当时我注册的时候并没有统计学的课程;当时浏览了一下就选择了 Fundamental of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后来在上这个课程的过程当中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线上课程都是优质的,而这个课程就是良莠不齐当中的莠。想要面面俱到,从个人理财说到税款计算;也缺乏逻辑与条理,上课的过程当中能明显体会到这种结构层次上的缺陷;还缺少严谨,视频当中过多的嗯啊呃哦,习题当中过多的模棱两可。不过看在只是 6 个星期的份上,中途退出很不划算,于是还是坚持完了。
Coursera 的 quiz, homework 或者 assignment 通常是不限次数的,而 instructor 通常都不会为后来的作答分数打折;这就意味着对于选择题只要有耐心总是能猜到正确的答案的。不过 examination 就不一样,只有 3 次的尝试机会。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便是这么质量一般的课程我居然还以 with distinction 的成绩完成了,虽然到最后对课程的内容我还是没什么印象。
第二个课程是 Critical Thinking, 只有 5 个星期的一个短小精悍人畜无害的课程。
课程教授的其实是一些很基本的准则来认真思考所见的一切,不能全盘接收;翻译成为中文大概就是“批判性思考”,也是当时大一的时候高老师和我们说过但是自己依然觉得没头脑没意识没概念的东西。在这个课程当中我就在想,如果当时大一的时候就能知道这些虽然简单但是实用的内容就好了啊。这样就大概是,校训当中的审问吧。
Quiz 和 homework 做起来很像阅读理解,所以对于自己来说并没有多大难度,所以也是几乎满分结束了这门课程。
不过,不会做死就不会死,之前一直觉得线上课程都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浅显易懂还真的是太天真了。
在 Coursera 上面的第三个课程是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是自己读研的时候就想学的自然语言处理。尽管自己已经做了心理准备这个的确要一些计算,但是还是想着自己有着语言学的基础应该不会有很大问题;之后的经验就让我知道我错得很离谱……
这个完全就是以语言为对象的各种概率论——不对不仅是概率论还有各种编程与算法啊!
课程很有条理很有层次,看课程的过程当中自己还能跟得上内容也大概明白说的是什么,但是当正常人的语言变成了严谨复杂而庞大的数学公式的时候再要翻译成为正常人的语言就有些困难了,这也是自己一直都不明就里的原因。加上平时工作回来很晚没有多少时间,最后更加是以固有时制御两倍速来看视频了,整个人都处于一种缺乏时间的焦虑当中。
如果说 quiz 我还可以用无限 save/load 来获得一定的分数的话,programming assignment 简直就是我无法解决的软肋。在课程当中习得的这些概率论与算法就需要在 programming assignment 当中运用起来,虽然说不限制编程语言但是问题是我一种都不熟悉呢。示例语言是 python, 但是自己也无法在短期内精通任意一种语言然后来完成这个作业。
所以最后只能拿起 Excel, 用各种公式各种 if 嵌套来尝试构建出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期间通过漫长的计算时间与逻辑关系的不直观,意识到 Excel 并不是解决这种问题的工具。只是很遗憾,自己目前手头上能用得最好的是这样的工具了,也懊恼自己之前没有去掌握一门编程语言来备用。
已经忘记在这事情上面花了多少个小时,这个也是自己最近焦虑的来源之一。毕竟说到最后,这个是自己一直以来都想学习的东西,读研的时候就想着自己能钻研这个多好(顺带说一句比起这个,自己的硕士论文内容差太多了……);而且,到目前只有我没去完成的课程,没有我完成不了的课程嘛。
不过,的确穷途末路的时候就会在想有没有必要呢。对于目前的自己来说,这个课程的确是 out of stretch, 何况目前最重要的不是这个。承认了自己力所难及之后反而有些落得轻松了,没有必要为了做不到的事情而这么自怨自艾的。
目前在 Coursera 上面进行的课程还有两个,分别是统计学(好吧还是统计学)和逻辑入门。准备进行的还有 Operation Management, 这个和自己的工作内容还是息息相关。
所以就总感觉这三门课和自己的工作很相关而且也碰巧都来了,在时间限制内一次性解决了这些也不错。
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做笔记用的是 Mindjet 来做思维导图;有 iPad 的话还真想用电容笔来做笔记看看。
……至于习得了那么多屠龙之技,之后又怎样呢;大概,还是去屠龙吧。
啊啊啊啊啊啊……学好英文真好。。。。。。。
会编程才真好……
[…] 今年的另外一个主题是在 Coursera 上面上着各种在线课程。自己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是安排在这上面,不断地看授课视频后完成该星期的作业。 […]